游客发表
今天其命哲?命吉凶?命历年?知今我初服。
自二戴《礼记》开始,直至《荀子》,大量的情字被用以表达情性、情感。也就是说,喜、怒是分别从好、恶派生出来的,而乐、哀也是分别从好、恶引发出来的。
因此,天之明表现为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六气,地之性则见于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正如阮元所说:此‘中乃阴阳刚柔之中,即性也。与老聃不同的是,孔子并不以自然而是以善为易乃至人的本性,因而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神道主义一脉相承。在不明乎善,不诚乎身矣一段之后,子思接着说:诚者,天之道也。准此,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
可以看出,此说是在子思的启发下形成的。作为宇宙本原的易是如何作用于天地万物的呢?孔子说: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朱子又曰:「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,皆知也。
如人肚脏有许多事,如何见得。在朱子看来,「仁义礼智」四德自身就有一个是,有一个非。[3] 朱熹,《孟子集注》卷三,〈公孙丑章句上〉,载于《四书章句集注》(北京:中华书局,2012),页239。因而,在中国文化传统中,道德智慧高于其他智慧,是一种人生智慧,一种超越「闻见之知」的「大智」。
相对于「仁义礼」,「智」德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,「智」不仅是连接仁、义、礼的纽带,而且把仁、义、礼都藏在自己之中,这就是朱子著名的「智藏说」。」能见于此,则见道矣。
王治伟:朱熹论智,《兰台世界》2014年第6期,页10-11。「知犹智也,言其才能不足以知于我也。从认知的视域来审视四德,「仁义礼」三德皆为道德知识,「智」能分辨是非之理,能判断「仁义礼」之是非善恶,为「仁义礼」三德的灵活运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。潘小慧,〈汤玛斯「实践智慧」及「智德」思想的意义与价值〉,《哲学动态》2005年第2期。
一理浑然,非有先后,元亨利贞便是如此,不是说道有元之时,有亨之时。智有藏之义焉,有终始之义焉,则恻隐、羞恶、恭敬是三者皆有可为之事,而智则无事可为,但分别其为是为非尔,是以谓之藏也。」[44]朱子把「智」视为「是非之理」本身,是「所以然」之理,「形而上」之理。另一方面,「知」与「智」是有区分的,认知是起点,智德是归宿。
又能舍服,是以明其勇也。[38] 《朱子全书》第十九册《楚辞集注》卷一,页31。
」[24] 「智,便是个收敛无痕迹底意思。是非之心胜,则含糊苟且顽冥昏谬之意自消。
有趣的是,在朱子学里,「智」与四德之间既区别又联系,智慧收藏「仁义礼」三德。」[2]「是,知其善而以为是也。羞恶之心胜,则贪冒无耻之意自消。第三,知识只是一种认知,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与把握,认知是起点,它指向求真,并不一定要付诸实践。[4] 朱熹,《朱子全书》第二十二册《晦庵先生朱文公集(三)》,〈答董叔重〉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安徽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0),页2352。隐,是恻然之后隐痛,比恻是深。
但「智」又与「知」不同。」[4]陈淳在《北溪字义》中也说:「就事物言,父子有亲便是仁,君臣有义便是义,夫妇有别便是礼,长幼有序便是智,朋友有信便是信,此事竖观底意思。
只是「大明终始」亦见得,无终安得有始。它是人们明辨是非、深察人伦的智慧,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「五常」、「六德」和《中庸》「三达德」之一,是一种实践智慧。
* 本文为2019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参会论文,感谢刘纪璐教授和朱人求教授的宝贵意见,感谢两位匿名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,这些意见对文稿的完善助益良多,笔者在此谨一并深致谢忱。以信言,则所以实是五者诚然而不妄,又是信。
从「理」本论的视角看,「仁义礼智」为「天理」之派生物,它们同时产生,无先后之分、贵贱之别,「一理浑然」。在中国古代,知与智通用。」[23] 「智更是截然,更是收敛。」[13]可见「仁义礼智」为格物之要,格物首先需要内省,即发明和弘扬内心光明的道德,也就是人先天至善之本性。
」[7]「须是知得是非,方谓之智。朱子指出,「智本是明辨之理,其发便知有是非。
因为朱子哲学中的太极即理,理又是统摄一切的根本概念,既然智中包涵了仁、义、礼,它本身又是贞静的,与天理、太极确实很有可比性。」[6]三代之学,无非就是「明人伦」,辨明是非邪正,深察人伦物理,是一种智慧。
智本来是藏仁义礼,惟是知恁地了,方恁地,是仁礼义都藏在智里面。」[56]「是,知其善而以为是也。
如知得是,知得非,知得便了,更无作用,不似仁义礼三者有作用。「智」,是「知人则哲」的智慧,是一种安排我们的智力,是我们分辨是非并对人生作出果断选择的智慧。「『智』字自与知识之『知』不同。这也是朱子悟得「中和新说」之后的见解。
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,是以明其仁也。「仁义礼智」是性,性即理。
性也,所以知是非而是非之者。」[57]这两条文献可视为朱子关于「智」德的核心观点。
「长幼有序」,重点在明人伦,也就是明是非事理,即智。而「知」则指认知,是对事物是非之理的察识,关注点在于现象世界之事物的好恶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